锦言回到马车的时候,眼睛红红的,嘴巴嘟了起来,一看就是恼了,承焕见了,不被觉察地笑了一下,让出身边的位子,让锦言坐下。
承煜跟着回来,也不进车厢,选了匹骏马一跃而上。
承烨低头一笑,摇了摇头。
这一路比方才更加安静,锦言也不太想说话,趴在车窗上,看夕阳堕入山坡,晚霞缭绕,白云升起。
襄阳城越来越近了。有句话怎么说来着?近乡情更怯,锦言此时真有点这么个感觉。
之前,锦言一直以为,是锦心拈酸吃醋,故意诱她出门,然后再找人掳走她。可听承烨一讲,锦心应该是全无嫌疑了。这些时日担惊受怕惯了,许多事情都没有好好地过脑子,都想得太简单了。若真是锦心所为,她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女,如何策划这样一场阴谋,又如何能联系到陈三?
如今,陈三虽然跑得无影无踪,可事情已经要浮出水面。锦心劝她去明月楼,绝对不是一个巧合,这后面,分明是有个人在操纵,这个人,用脚趾头想也知道,是徐姨娘。
锦言无声地叹了一下,天下父母心,都是为儿女着想的。可徐姨娘这回的行动,是拿锦心做了棋子,连亲生女儿都要利用,真是蚕豆开花——黑心透了。
上路前,锦言曾给母亲写了一封短信,报了平安。虞氏展着信左右读了好几个来回,眼睛都红了,书月晓得小姐相安无事,合手念了好几句菩萨。
锦言将自己的心中所想,在信里简单叙述,虞氏知道陈三跑了,也是蹙眉,虽然早就猜到是徐姨娘从中生事,可无证无据,想要扳倒那只老狐狸,实属不易。
事情表面上看,徐姨娘一直没有留下痕迹,若冒然指控,就怕徐姨娘狗急跳墙,将事情尽数推到锦心头上。如此,反倒害了锦心。
虞氏默默想了一会儿,才端起茶碗。
书月心中欢喜,要去通知各院,虞氏却淡淡开口:“再等几日吧,你我,只当没见过这封信。”
秋阳温暖,徐姨娘搬了藤椅在院子里,半躺着想事情。老太太前番的一席话,显然是看穿了她的心思,徐姨娘轻轻皱起眉,旋即又安慰自己:反正无凭无据,谁能奈何得了我?
再想起锦言现在可能正在青楼受苦,徐姨娘心里又痛快起来。
此番行动,若说没存私心,全为锦心考虑,也不全是。徐姨娘一心为锦心清除障碍,助她飞上枝头,最后得益的还不是徐姨娘?
徐姨娘这一生,若说好运,也好运,在连家地位稳固,老太太偏疼,老爷抬爱。
可总有一样不满意的,就是连生了两个女儿。尤其是锦音,资质平常,身有残疾,根本指望不上。锦心也倒罢了,总算有个风流好模样,徐姨娘现在能指望的,只有她。
等锦心嫁入王府,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,作为她的亲娘,连府上下谁还敢怠慢徐姨娘?别说是文姨娘丽姨娘,就是主母虞氏,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况且,她才刚刚三十,尚能生育,再为老爷添个儿子,这一生才算真正如意了。
徐姨娘摸着腕子上的玉镯,心里既忐忑,又兴奋。
直到丫鬟小穗进来,捧着一封信给她:“姨娘,这是门房在大门石狮子底下捡到的,上面有您的名字。”
徐姨娘目光在信封上一瞟,吓得一个激灵坐了起来。
那信封上,歪歪扭扭写着“陈三”二字,旁边还有些油污。
“这陈三是姨娘远亲?”小穗依然笑盈盈的。
徐姨娘脸色发青,扬手给了小穗一耳刮,气得声颤:“你胡说什么?敢将我们院子里的事儿说出去一个字,看我不打死你。”
小穗扁了扁嘴,呜一声哭了出来。
“你哭什么哭?”徐姨娘作势又要打。
小穗哭得更响亮了。
徐姨娘咬了咬牙,起身关住院门,一把拉过小穗,从腕子上褪下镯子,递到小穗的手里,小声说:“别哭,别哭,这个拿着,给你的。只要你好好为我保守秘密,好处多着呢。”
小穗抽噎了两下,犹疑地看着徐姨娘,不敢拿。
徐姨勉强做了个笑脸,将镯子塞到小穗手里,打发她走了。
秋阳还是那般温暖,徐姨娘只觉得周身冰冷,赶紧回了屋子,掩上门,靠在门板上,将信封撕开,几下展开信纸,看见上面的几个歪歪曲曲的大字:
“行至雁城,路遇洪水,丫头淹死,若不想事情败露,准备三百两现银。”
徐姨娘的手哆嗦起来,心像是风筝被人扯住了线,喉咙一紧,眼泪不由自主地滚滚而下。
死了?徐姨娘靠在冰凉的门板上,几乎不能喘气。
这就……杀了人……
徐姨娘旋即安慰自己,是那丫头时运不济,并不是她的过错。
一时间,又落下好多泪。惊恐,还有后怕,一些愧疚,还有些委屈。说不清楚怎样复杂的感情,心里又想起锦言第一日回府那天,牵着她的衣角,怯生生地喊:“姨娘……”
徐姨娘吞声哭了一会儿,抹了一把泪,才又忧心起信里内容的下半部分。三百两现银,可不是个小数目,她一个姨娘月钱才多少,攒完下半辈子也没有三百两。老爷虽私底下给过她一些小铺,可卖了,非得惊动老爷不可。徐姨娘抽泣了一声,瞬间觉得自己命苦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